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期次:第868期    作者:发展规划处 宣传部整理   查看:109
                                       “十二五”回眸
    “十二五”期间,我校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成就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科研经费总量快速增长。自然科学类累计到位经费24.79亿元,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727项。人文社科类累计到位经费1.72亿元,获国家级科研项目105项。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五年累计发表SCI/EI论文4669篇、SSCI论文42篇、CSSCI论文1672篇。SCI论文质量显著提升,在高水平期刊(IF>9.0)发表论文26篇。2015年,我校“自然出版指数”排名居内地高校第20位。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励8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项,1项成果入选“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科研平台建设成绩显著。新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际参考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28个。参与“2011计划 ”,牵头组建的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获江苏省立项支持。获批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1个,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共建校内外科研基地54个。
    “社会服务”领域的成就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组织体系日益完善。获批成立全国首批“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江苏农村发展学院”。获批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组建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6个、产学研合作办公室14个;制定社会服务工作量认定管理办法,设立社会服务贡献奖。
    服务领域逐步拓展。提交省部级以上咨询报告100多篇,其中获中央及省部领导批示24篇;连续三年开展江苏新农村发展跟踪研究,出版《江苏新农村发展系列报告》33本。
技术推广成效显著。建成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新农村服务基地——综合示范基地4个、特色产业基地5个、分布式服务站15个;新增实验室和生活办公面积15200平方米、试验田660亩;实施科技推广与合作项目46项,承担首批国家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工作。
    ◆ “十三五”展望
    “十三五”期间,学校科学研究工作目标为:坚持以科技、教育、经济紧密结合为主线,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为核心,以推进协同创新为重要抓手,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协同创新,完善科技评价、加速成果转化,规范科研管理、优化学术环境,使学校科研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社会服务目标为:紧紧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以服务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主线,以新农村服务基地建设为载体,以新型信息化智慧服务为手段,以进一步增强学校社会影响力、美誉度和拓展校外办学空间为根本,创新服务模式,建立专职队伍,完善管理制度,全面推进社会服务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