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农3项成果获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

    南农3项成果获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 本报讯 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我校3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菊花优异种质创制与新品种培育”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梨优质早、中熟新品种选育与高效育种技术创新”“创制杀菌剂氰烯菌酯选择性新靶标的发现及产业化应用”两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菊花课题组负责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我校园艺学院陈发棣带领团队历经20多年的积淀,先后收集保存菊花及其近缘种属植物5109份,保存数量居世界首位;从中鉴定出菊花近缘种属抗蚜、耐寒等优异抗性种质78份;并首次发现了黄金艾蒿、细裂亚菊分别是菊花抗蚜、耐寒育种的最优种质;首创基于控制授粉、胚珠拯救和杂种多色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的菊花属间抗性种质创制技术,创建属间抗性种质利用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菊花高效育种技术,在此基础上,突破了抗性和花色、花型、株型等性状的综合改良,率先育成绿色、乒乓型和风车型等优质高抗新奇特菊花新品种49个,为我国菊花品种更新和产业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梨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我校张绍铃教授团队研发的“梨优质早、中熟新品种选育与高效育种技术创新”成果,解决了我国三大水果之一——梨的“好吃好看又好种”的一揽子技术问题:为梨家族描绘了一个完整详细的“族谱”,创建全世界涵盖最丰富地理生态型的梨种质资源库,并基于梨全基因组图谱揭示梨的分子遗传基础,用分子标记定位重要性状,精确定位了决定每个品种何时开花、何时结果、果实风味、果实外形“变大变小变漂亮”的基因,掌握了控制这些性状的“通关密码”,创建梨高效分子辅助选择和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 植物保护学院周明国教授团队研究发现了杀菌剂极其重要的新靶标——肌球蛋白-5,该靶标能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杀菌剂氰烯菌酯“靶向”作用,精准防控引起小麦赤霉病和水稻恶苗病的“镰刀菌”。该成果还探明了肌球蛋白变异分化规律,对其潜在的抗药性风险进行了可控性预测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研发了以肌球蛋白抑制剂氰烯菌酯为核心技术的多种增效复配制剂及配套应用技术,有效发挥了扩大抗菌谱、治理抗药性、控制镰刀菌毒素、促进作物健康生长等不同作用,解决了镰刀菌病害难以防治的世界难题,构建了从基础研究至应用技术研发的农药系统性创制新模式,实现了我国农药原始创新的重大突破。 “这是南农大历史上第一次,三项成果共同摘得大奖,颁奖节点恰逢学校复校40周年,书写了学校历史上里程碑意义的一页。也是我校教师践行服务三农,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生动事例。”我校副校长丁艳锋表示,2011年以来,南京农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量11项,其中技术发明奖4项、科技进步奖7项,这些获奖成果内容的学科分布既体现了学校的科研特色与学科优势,更体现了学校科研工作者主动对接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在奋力建设“双一流”的进程中,不懈追求学术顶峰,将论文书写在大地上。

  • 坚守初心 创新引领 续写新时代崭新篇章

    坚守初心 创新引领 续写新时代崭新篇章 2019年1月,从首都北京传来捷报!我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奖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同时,参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这是南农大首次同时摘得三项国家科技大奖,获奖数位居江苏高校第二!颁奖节点恰逢学校复校40周年,这一成绩书写了学校历史上里程碑意义的一页。 40年前,改革开放开启了科学发展的新春天;40年前,学校复校也展开了科研创新的新画卷。无数被镌刻上“南农创造”的科研成果在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中落地、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2011年,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鼓舞着我们开拓进取、砥砺前行。我校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实现着跨越式发展,成功将17项沉甸甸的国家科技奖收入囊中,其中第一完成单位的国家奖达11项。 这一系列丰硕成果,是我校科研工作者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原创性成果突破提交的优秀答卷;是他们立足国民经济主战场,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融通的最好证明;是他们面向国家战略部署,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为这些沉甸甸的收获所付出的努力,正是我校对标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瞄准“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的坚实行动。 我们创新组织模式,突破科技瓶颈。我校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坚持以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攻关任务为导向,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凝练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强化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融通发展,协同创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并成功实施“菊花产业链创新项目”。 我们创新学科布局,打造高质量平台。大平台催生高水平成果,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合理布局优势学科群,优化整合资源,筹建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2011年以来,新增科研平台30个,其中国家级平台4个、部省级平台26个。 我们创新评价体系,激发内生动力。学校以注重创新质量与实际贡献为导向,以创新质量和社会影响为核心,改革科研评价体系,开展第三方评价,完善科研奖励办法,激发科研团队创新活力。2011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11 项,部省级科学技术奖励67项。年发表SCI论文数量和获发明专利数量较十一五期间均实现倍增。 我们创新成果转化体系,促进高水平成果落地。学校建立多部门协作的成果转化工作体系,健全科技转移转化激励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60多个不同形式的成果转化平台,形成了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合作互动格局。2011年以来,共签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2395项,到位经费7.36亿元。 荣誉终将被载入史册,创新发展仍将引领我们继续前行。以“三个面向”和“双一流”建设为指引,在“顶天立地”中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研创新工作必将为学校新时代的跨越式发展谱写崭新的篇章!

  • 2018年南京农业大学“十大工作进展”

    2018年南京农业大学“十大工作进展” 一、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召开一流本科教育推进会 12月29日,我校召开一流本科教育推进会,陈利根书记作《吹响一流本科教育的集结号——着力培养“大为大德大爱”的接力者》主旨报告,周光宏校长对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做好一流本科教育提出具体要求。在2019年1月2日《新华日报》整版刊登。 二、南京农业大学新校区正式奠基 9月8日,南京农业大学新校区在南京江北新区正式奠基。学校与江北新区签订共建新校区协议,新校区总体规划获南京市政府批准,一期建设用地取得土地预审批复,单体建设获得教育部立项。 三、3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菊花优异种质创制与新品种培育”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 “梨优质早、中熟新品种选育与高效育种技术创新” “创制杀菌剂氰烯菌酯选择性新靶标的发现及产业化应用”两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四、3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本研衔接、寓教于研”培养作物科学拔尖创新型学术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以三大能力为核心的农业经济管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差异化发展的农科类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等三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五、高层次人才建设取得新突破 2018年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周光宏教授当选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和美国食品工程院院士,沈其荣教授获得第六届中华英才奖,引进国家特聘专家、长江学者、外籍专家等高层次人才22人。 六、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开设“师德大讲堂”、召开教师节庆典,表彰“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等,通过强化师德规范、师德教育、师德宣传、师德监督、师德激励,全方位打造师德高尚的新时代教师队伍。 七、“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揽得3金1银 10月31日至11月3日,在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我校参赛团队获3项金奖、1项银奖,取得历史最好成绩,金奖总数并列全国高校第8。 八、万建民团队重要成果在Science发表 万建民院士团队创造性地运用自私基因模型揭示了水稻的杂种不育现象,6月8日,国际顶级学术杂志《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了这一突破性成果。 九、再次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案例 《“用金牌、助招牌、创品牌”,铸就精准脱贫持久内生动力》项目入选教育部第三届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这是我校连续第2届入选,是对我校依托自身科技优势,积极参与国家扶贫攻坚战的又一次重要肯定。 十、2018 GCHERA世界农业奖揭晓并颁奖 10月28日,2018年GCHERA世界农业奖颁奖典礼在我校举行。西非加纳共和国加纳大学的埃里克·丹夸教授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拉坦·莱尔教授共同获奖。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首次获奖,体现了世界农业奖的全球视野和人类情怀。